2019年4月19日 星期五

迎接108課綱--科普課程開發紀錄

10804,好像又有教改了,改了那麼多次台東的狀況都沒改變,教育不太成功的問題會不會在其它地方?...

雖然韓非子是有故事的人物,但若只看這段話,這千年前的古人說的真不錯:

《韓非子·解老》篇:事大眾而數搖之,則少成功;藏大器而數徙之,則多敗傷;烹小鮮而數撓之,則賊其澤;治大國而數變法,則民苦之。是以有道之君貴靜,不重變法。故曰:治大國者若烹小鮮...

國小沒有資訊課了?彈性課程要排校訂課程?再以分科排課算堂數、教學為基礎的體制下說不能重分科,要統整?核心素養???



經過多次的討論,學校的校訂課程有兩大主軸,第一個是「經典閱讀」,第二個是「科普活動」:
反正事情就是得做,所以就讓自己有興趣起來吧

中年段課程主題:
課程整體架構(1080612整理)
參考資料:教育部發布之十二年國教課綱彙整(將依教育部發布持續更新)
一、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綱要
二、資訊能力部份:
(一)教育部科技領域課程手冊(二)高雄市科技課程架構(三)桃園市國民小學資訊科技課程綱要(四)宜蘭縣科技領域課程網(五)TPET-107課綱-國小資訊課程發想 - Trello


小結:

幾經調整,中年級課程設計依據如下:
專家學者的建議百百種,終於理出自己的頭緒
中年級的課程主題脈落


108年9月,課程設計再次進行修正,這版要採用建議的教案格式了...

雖然宇宙的中心並不是太陽,但把範圍縮小到太陽系的話...

上面的天體運動軌道圖告訴我們一件事,當我們必須用複雜的方法來說明一件事時,最有可能的問題是在一開始的認知就可能有問題了...


嘗試進行模組化:
單元設計的邏輯(模組化)

10812,理想和現實的差距,起了打掉重練的念頭

隨著試教和閱讀更多的資料,發現除了更要考量學生能力素質外,對於「真實問題」的著墨也是該考慮的地方,是該以社區環境為基準點呢(怕有階級複製)?還是以未來趨勢考量(未來的問題是什麼?會不會天馬行空或是被操控?)

應該設計真實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學習如何用學到的技能來解決
整理好的資料:新課綱推動類
整理好的資料-十二年課綱類  議題
也許一個學期搭配一次參訪(戶外教學)跑一個專題比較合適?....
10901修正版:
模組化的設定,調配學習內容即可

在整理期末的教學心得分享資料時[資訊科技協助教學經驗分享-以自然科為例]發現,天下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,教學也是一樣,當初教育制度和課程為什麼要設計成分科分領域已經沒人重視,現在不論是新課綱還是共備觀議課,希望的都是要能跨領域(???)教學,跨領域後學生就能有核心素養,部定課程要這麼做真的是太過樂觀,至少在自編的課程中能提供學生完全「學習如何有核心素養」的機會,中年級科普課程沒什麼高深的理論基礎,設計理念是:

藉由探索自然科學活動,進行科普閱讀及寫作練習;並透過動手做的過程,取得統整相關學科知識技能經驗,進而能產生解決問題能力。


1090304  新的參考資料:國小科技如何融入統整性主題/專題/議題探究課程



最後執行版本--以三上豐年植物園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