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

資訊科技協助教學經驗分享-以自然科為例

老師如何專業長成長,改善教學?一言以蔽之:動手建立好的教學環境,建立教學紀錄檔案,進行動態調整,讓資訊科技協助你。

有幾個務實的問題一定要先提出來;
一、老師上課是有進度壓力的(就算課程計畫寫好了,會強迫你無法依據教學計畫的是???)
二、學生一定有學習速度或書寫能力落差的問題,因為第一點,這些問題累積一陣子後就會變成學生學習成效上的差異。
三、學生要上的科目太多了,因為第一點和第二點,這些問題累積一陣子後就轉變成...(需要補救的孩子再進行補救時還是繼續學習新課程,就像欠債的人還一點,但越欠越多)

以進行南一版自然科三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「溶解」為例:
藍偉瑩共同備課的意義

一、六班小校大家授課領域不同,沒有共備的基礎條件,所以「和之前的自己」共備:[註1]
(一)利用照相設備和google相簿進行教學紀錄
(二)檢視教學紀錄,檢討學生學習表現:105學年度106學年度107學年度108學年度
二、利用google部落格製作線上教學引導頁面,輔助學生學習
教學補充資料:105學年度(對資訊應用成效太理想化)、106學年度(補充教學內容太多)、107學年度(磨合期太忙沒空打*_*)、108學年度(訓練核心素養-藉著溶解單元強化對「實驗變因」的認知)
三、利用「Pagamo」進行線上測驗加強印象[註2]

注意:砂糖可溶解的量超過鹽巴很多,準備器材時要注意

註1:
一、推動自由軟體時的理念,沒有必要花時間重複去發明輪子;沒有必要大家浪費時間去做同樣的事

二、我一直以為共備觀議課就是教師專業社群的具體表現,像是輔導團成員可以談妥各自學校採用同樣教科書版本,統一進度,然後大家共同撰寫教案、安排教學活動、統一評量方式,再透過觀議課來確認上課的執行成效,但...
藍偉瑩-公共備課的意義
(一)共同備課不同於過去的教師社群,不只是分享教學,而是為了使學生透過解決問題的歷程中,習得科學知識與探究方法共同進行課程設計、教學實施,並進行公開的觀課與議課
(二)教師必須想像學生學習的過程,包含可能的困難與必要的回應,如此,課程在教室實施過程中才能達到課程目標
(三)學習任務需要的能力是多元的。例如在探討碰撞學說時,需繪製與想像粒子間如何碰撞,對於具有空間智能的學生有表現的機會;科學史文本閱讀,需要閱讀理解、分析與推論,對於語文智能的學生有表現的機會...共備社群的課程設計結合了學生需求與經驗時,除了讓學生能夠真正認識科學,並預備持續深度學習的機會,便可預期「學習」產生更大的轉變。這個過程不只是改變學生的學習,更改變了教師,因為教師也如同學生一樣進行了協同學習。
(四)共備社群內教師們的多樣經驗,使得成員可以透過不同經驗,完整看到問題的全貌,進行系統思考,從解決複雜挑戰的經驗與學習中成長
(五)共備社群成員在對話與溝通過程中,交換不同的教學經驗,也交換著不同的學校文化、教室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困境,交換不同的成長與學習結果,所以創造了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中,更多元的觀點,讓每次社群運作時都能有豐富討論???
(六)共同備課不僅完成了教師個人獨自無法完成的課程與教學設計任務,幫助教師教學專業的發展與突破???

因為學習表現要多元,所以要不同領域的老師共備課程?然後透過觀議課,確定上數學課時,能讓學生的國語、社會、自然等領域知識也要表現到;上國語課時,數會、自然、社會等領域知識也要表現到;...

箇中奧義,我還在體會中...


目前是覺得老師只要在做總結性評量時,多個步驟,協助學生將這些學科知識連結核心概念(素養?)就好(範例:三、四、五年級自然第三單元實驗的聯合軍--科學的基礎)

註2
雖然老師可以自訂題目,但一般線上測驗系統的缺點是考題適合「有明確答案選項」的試題,像是非題和選擇題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