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我們不是專家學者? |
一、有一群人熱衷在這個議題,並希望能造成改變
二、口號撼動人心
三、三不五時就有新的東西,舊的還沒搞懂,新的就出現了
四、辦理漫天鋪地的研習活動、教案甄選、教學觀摩活動等
五、每次都要花很多錢
六、老師不做就是老師有錯
七、每次的改變對教育的現況都沒什麼改變(或成效不彰)
八、這個情況跟小智的旅行一下,還會一直持續下去
....
....
其實「資訊科技」做為教學者工具這個角色一直是稱職的,尤其是在幫你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的時候,像是用來解釋108課綱的精神:
「核心素養」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,所應具備的知識、能力與態度。「核心素養」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,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,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。
你不覺得好像是讓學生「學會利用搜尋引擎找答案然後應用」就搞定上面的要求了?頂多再學會輸入、閱讀文章的方法之類的...
當然,很快的你就會聽到1萬種否定或補充上述結論的說法,不論如何,這說明了一件事,笛卡爾的「我思故我在」是萬古不變的真理之一;當一個道理當要用很複雜的方法說明或處理時,通常可能在根本上就有問題...
舉個例子,旁邊的圖是啥?這是以前的學者為了解釋並驗證天繞著地球轉(地心說)所構思出來的天體運行圖,複雜的程度不錯。
這些跟今天上課的內容有關嗎?當然有,CODE(它有很多稱呼,如寫程式、科丁等等)在義務教育階段不是要學生學會寫scratch做遊戲或是利用樂高、智高還是什麼之類的做自走車而已(不過也可以),而是藉著這個工具練習把像「推演和運算」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已(用資訊科技的應用來說明核心素養才是最合適的),懷疑嗎???
第一個活動,大家來試試CODE.ORG提供的「一小時完成式-經典迷宮」活動,體驗一下另一種思考模式(運算思維)
試玩看看,你也可以跳關玩 |
第二個活動,讓我們利用scratch來實踐教學創意吧
試玩看看:請用方向鍵來控制黃貓,請用WSDA按鍵控制紫貓(迷宮舞台來源:布魯斯資訊科技學院)
一、給大家的任務,設計一個「放學了要先回家」的遊戲,你會需要?
二、有感受到抽象到具體的成就感嗎?
三、與電腦對話的基本邏輯:如果怎麼了[1]....那麼就[2]....,[2]是反應,你覺得[1]可以是什麼?
第三個活動,之前都是在電腦上做,感覺有點虛,所以...讓我們利用實體的 micro:bit 來做練習(也可以只在電腦上模擬操作),先別急著動手拿,看一下說明
一、操作設備總是會有一些新東西要學,這個叫「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」
二、在micro:bit上顯示燈號和接上揚聲器(小喇叭)發出音樂
三、感謝宇宙機器人提供的程式碼:
下載尋跡程式碼 下載紅外線遙控程式碼 (右鍵-另存連結為-存到micro:bit接在電腦上後出現的硬碟位置)
第四個活動,大家一起收東西,研習結束了,你有什麼想法?
學會科學腦,試著思考一下教師專業的問題:
教師教學的目的即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成效,提升學生學習品質,只有學生學習有了正向改變,教師才得以宣稱專業成長。教師專業成長必須涉及教學實務,亦即教師將先前所學習的知能或其教學理念實踐於教學實務中,並蒐集與分析學生學習表現,進而省思與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,如此循環,逐步改善學生學習品質,教師專業也隨之提升。
這段寫的非常好,非常理想
然而,一個教師的思維和時間有限,無法完全掌握教材知識與設計多元化的學習任務;一個教師教學時,也無法充分觀察到每個學生的學習表現;即使知覺到學生學習困難,教師可能也難以獨力發展合宜的教學策略。教師需要組成學習共同體或學習社群,進行共同備課、相互觀課與集體議課,發揮集體智慧,讓學生學得更好,讓自己教學更專業。
不是已經知道一個教師的思維和時間有限嗎?解決問題的方法怎麼會是讓老師思維更多的東西,分散有限的時間?
所以假如是你要實踐第一段的理想,你會怎麼評估規劃?
實踐一下「核心素養」精神,運用所知所學,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看看 |
後續:「資訊科技協助教學經驗分享-以自然科為例」